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又再為港人向車公求靈籤問流年,繼去年「君不須防人不肖 眼前鬼卒皆為妖」,過去一年煲呔團隊中,不乏與他唱對台的「家鬼」,既有梁行會召集人振英,又有一眾建制派立法會議員、甚至包括劉主席皇發在內,全部也是「大難臨頭各自飛」,而「禍去禍來因自招」,更完全說中了煲呔施政失誤、自招民怨之況。
今年劉主席皇發,為香港向車公求得第十一籤中籤,籤文曰:
「威人威威不是威,只當著力有箴規;白登曾起高皇閣,終被張良守舊圍。」
據籤文解釋:「解曰:凡事守舊。求財遂意。自身得運。婚姻不合。」據「官方」廟祝解籤說,籤文指香港運程不是好又不是不好,但只要商家和工人合力創造商機和條件,一定會渡過難關,今年「經濟有好有唔好」,但香港不用害怕,因為有祖國支持。
童工不是「解籤佬」,可是只要在網上找「車公靈籤」,可以找到車公九十六籤籤文,除了解釋的「解曰」外,尚有分析籤文的「斷曰」,為解籤者按籤文判斷具體實況,看籤文「斷曰」:
「斷曰:家宅門面風光,占病似好非好,自身循規蹈矩,出入平平,婚姻且慢,求財無,恃勢淩人,缺德不改,其所擁有,必被取代。」
那句「恃勢淩人,缺德不改,其所擁有,必被取代。」不是對特區政府最好的警告嗎?
假若對歷史有所認識,再分析籤文中的典故,就可以發現,當中的故事,正是訓戒不要剛愎自用、以為大權在握、風光無限、罔顧諫言,以致一敗塗地!
籤文中提到「白登曾起高皇閣」,明顯指漢高祖劉邦「白登之圍」。公元前200年(漢高祖六年),劉邦一統天下,意氣風發,親率32萬大軍,出征匈奴冒頓單于,同時鎮壓韓信叛亂,漢軍連連取勝(不正是「威人威威」),可是與匈奴冒頓單于於白登山設下埋伏,將劉邦及漢軍圍困在白登山,當時內無糧草、外無援兵,不能相救,《漢書•匈奴傳》有以下記載:「平城之下亦誠苦!七日不食,不能彀弩」。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,也沒有佔領白登。
籤文中未有提及的,是誰解白登之圍,按史書所記,解圍者非籤文提及的張良,而是漢另一開國元勳陳平,據《史記. 匈奴列傳》所載,當時陳平提出賄賂匈奴皇后閼氏,闕氏向冒頓單于說「兩主不相困。今得漢地,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。且漢王亦有神,單于察之」,令匈奴王放劉邦一條生路,自此以降、歷呂后、文、景二帝皆不敢再伐匈奴,甚至不惜用進貢和親以求和平,要直到漢武帝劉徹這少年皇帝登位,才以霍去病、衛青等人痛擊匈奴,匈奴人有「亡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繁息;失我胭脂山,使我婦女無顏色」之語。
故事尚有一重要人物隱藏了,那就是劉敬。劉敬原名婁敬,曾是齊國戍卒,由同鄉虞將軍引薦他見劉邦,曾向劉邦力陳漢都不宜選洛陽而應選關中,當時劉邦遲疑不決,幸得張良支持婁敬建議而定都關中,後婁敬更獲賜姓劉,改名劉敬,他於劉邦出擊匈奴前曾出使匈奴之地,曾力諫劉邦不可伐匈奴,但「威人威威」的漢高祖非但不聽,更將劉敬關押於廣武,直到劉邦解白登之圍後,他才向劉敬認錯,封他名為建信侯,又接納他的建議討好匈奴以換取和平休養生息。
若了解劉敬曾力諫劉邦不要伐匈奴,可是不為劉所接納,結果弄致有「白登之圍」,那「只當著力有箴規」就不難理解:煲呔要解政治困局,必定要聽不同意見,甚至是反對他的意見,廣納諫言、接受反對聲音,正是解困之道,今天我們叫這個做「民意」,若無視之,正是應了籤文「斷曰」所言:「恃勢淩人,缺德不改,其所擁有,必被取代。」
至於籤文中「終被張良守舊圍」一句,絕不是劉主席皇發所說,意指漢族江山有張良看著,不會有問題,明顯劉主席皇發是「隨口噏當秘及」,那實際該是指劉邦得天下後大封功臣割地為候,著張良選三萬戶作封地,但張良拒而不受,只說當年和劉邦於留地初見,讓他封於該處就可以了,而張良晚年也避居留城至身故。若以張良故事看籤文,當中隱含意義,再加上之前故事,籤文所說的「密碼」而十分明顯:政府權威不可恃,盲目相信自己手中權力,不聽反對意見,不懂退守之道,車毀人亡的不是80後,而是特區政府。
童工並非宣揚迷信,只是從車公籤文背後故事,帶出一些道理,而籤文也令童工想起《易經》卦象中「亢龍有悔,盈不可久」之語,煲呔,可會明白?
4 留言
Comments feed for this article
5 二月, 2011 於 12:13 下午
P
為何是「九十六籤」籤文的解曰
5 二月, 2011 於 2:11 下午
匿名
p,
You misunderstood the meaning of 「九十六籤籤文」. 車公靈籤一共有九十六支.
5 二月, 2011 於 2:47 下午
Agotraka
1. 「君不須防人不肖…」為前年(己丑)求得的第二十七籤,去年(庚寅)求得的是第五十三籤:「睽別家園歲月多,不知家內若如何; 昨宵一夢真端的,今日人傳信不訛。」見諸事後,兩籤皆可謂靈驗。
2. 車公大元帥為香港社稷之神,預言港事以爲設教,自當信而有徵。然而亦非隨便誰人皆可代香港求籤,以「鄉議局主席」身份則不可,蓋鄉者即非全港也;以「行政會議成員」身份則庶幾夠格矣,因其為執港政者之内閣、樞密也。
3. 張良者何人?即漢開國留侯張子房也。鄉下佬或可不識之,為政者則不宜不識。其人也,「卒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挾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遠也。」此豈非政治家所應有之胸襟耶?「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後可以就大事。」逢拂逆而動輒面黑、稍遇得意則吹口哨之所謂「政治家」者,實宜學而傚之。
15 二月, 2011 於 10:40 下午
禤瓧椧
好一句恃勢淩人,缺德不改,其所擁有,必被取代。矛頭必是指特區政府漠視貧富懸殊。